日前,北京市中小學戲曲韻律操推廣工作會暨北京市中小學“戲曲韻律操進校園”師資培訓班項目成果展示在北京舉行。來自北京市各區縣近200名教師參會。
作為2018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北京市中小學“戲曲韻律操進校園”師資培訓班旨在加強戲曲通識教育,在校園里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目前,已舉辦兩期“戲曲韻律操進校園”師資培訓班,共有近百所中小學校的教師代表參加培訓并學習了整套戲曲韻律操。
據了解,本次活動中展示的戲曲韻律操是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主創團隊,經過兩年的籌備、編排,十幾輪專家研討,幾十次修改,并根據中小學生身體發育特點,結合戲曲基本程式動作組合編創的。
中國戲曲學院體育部主任王志蘋介紹,整套戲曲韻律操由戲曲廣播操和戲曲韻律操兩部分組成,在編創過程中得到了北京體育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大力支持,參與編創的人員中不僅有戲曲行業內的老藝術家、中青年戲曲表演骨干,還有國家體操隊教練和健美操、啦啦操等行業的相關專家以及武術專業冠軍等,音樂伴奏則由中國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創作專業的專家精心制作。
活動現場,由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中心小學、山東省臨沂市的12所中小學共同組成的表演團隊展示了整套戲曲韻律操。雖然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通過學習戲曲韻律操而接觸戲曲、學習戲曲的,但他們舉手投足間“戲味”十足。“跟著鑼鼓點兒做戲曲操,我非常喜歡。”“學習戲曲韻律操,可以掌握很多戲曲知識。”“做戲曲韻律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示結束后,學生們紛紛說道。
王志蘋告訴記者,這套戲曲韻律操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戲曲與運動健身相結合,以武生、武旦動作為基礎,突出男生動作與女生動作的區別。“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踩著原汁原味的戲曲鑼鼓點,學習戲曲的手眼身法步,并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王志蘋說。據了解,這套戲曲韻律操不僅作為北京市“戲曲進校園”的重要舉措在北京全市中小學進行推廣,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試點推廣工作。目前,全國已有近50所中小學開設了戲曲韻律操課程。
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中心小學教師劉茜參加了第一期“戲曲韻律操進校園”師資培訓班。“培訓結束后回到學校教學生,孩子們很喜歡。我們全校5個校區都在積極學習戲曲韻律操,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戲曲藝術的傳播、普及與推廣。”她說。
山東省臨沂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賈麗華得知中國戲曲學院組織編創了戲曲韻律操并舉辦培訓班,便主動聯系報名參加。作為首期北京市中小學“戲曲韻律操進校園”師資培訓班學員,賈麗華培訓結業后回到臨沂,在當地十幾所學校推廣戲曲韻律操。賈麗華介紹,在臨沂市委宣傳部和臨沂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戲曲韻律操已成為臨沂開展“戲曲進校園”的重要項目,深受中小學校學生的喜愛。
“戲曲韻律操在臨沂推廣以來,許多中小學成立了戲曲社團和京劇班,喜歡戲曲的孩子也越來越多。”賈麗華深有感觸地說,這套戲曲韻律操不僅讓學生們鍛煉了身體,更可喜的是,學生們通過學習更好地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魅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以說,戲曲韻律操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體操形式,將戲曲的基本知識、傳統程式融入體操中,激發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生命力;同時,它又從戲曲特有的美育、體育功能出發,融入到體育課堂的教學中,探索戲曲美育與體育教育之間有效銜接、轉換的路徑,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運動中體驗戲曲藝術之美。據介紹,戲曲韻律操因以戲曲經典程式為主體而體現出戲曲性,因多學科原創性研發而體現出科學性,因緊密結合孩子的運動習慣而體現出趣味性,因內容講究、動作簡易而被孩子廣泛接受,也是中國戲曲學院“體育+戲曲”改革的初步成果。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超表示,從戲曲韻律操的推廣情況來看,戲曲的普及推廣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推動“戲曲韻律操進校園”是普及、傳承戲曲藝術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將“戲曲進校園”引向常態化、制度化、普及化的重要探索。(記者李月)